即便产量降低,但年度消费总量只有9.2亿吨,仍然供大于求。
环保制约打压消费还有第三方面的不利因素,环保大业一手严格约束和重棒打压煤炭消费,一手匡扶清洁替代能源,促使煤炭的使用不再像过去几年中肆无忌惮。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国内经济处在结构转型时期,第二季度GDP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
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企业大面积亏损,受生产和运输成本限制,煤价的下跌空间有限。与此同时国际煤炭市场也处萧条状态,煤炭产量过剩严重,价格降幅过半,各生产国并不见得愿意减产,澳大利亚一度鼓励煤炭出口至中国@中国环保在线:煤炭需求减少已经成为常态,随着市场弃煤的推进,仍处于产能过剩困局的煤炭板块的经营业绩将会进一步恶化。煤炭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加快剥离或降低煤炭业务,将导致煤炭行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压减产量,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无疑是件好事。煤炭市场行情不好,企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剥离煤炭业务可以减少亏损、换取现金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道达尔的抉择不是个案,此前英国、法国一些能源企业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世界第五大能源企业道达尔公司近日将其最后一个矿业子公司道达尔煤炭南非公司出售给南非爱索公司,彻底剥离煤炭业务。而在当前煤炭市场资金流动性差、煤炭企业应收账款高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严重短缺的形势下,国有企业会因国资背景,更易获得银行授信,资金获取更易于民营煤企。
市场需要的是性价比高的煤炭产品,无论内企还是进口,而限制进口,要求用煤企业减少进口,采取地方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及所谓省内的煤企业的压力,然而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是方向,煤炭比重下降是必然,煤炭市场充分竞争是迟早。让市场发挥作用,让煤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作用,让煤企优胜劣汰更符合产业政策。二、煤炭资金方面,资本追逐利润的原则失灵煤矿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煤炭市场新常态:不仅是煤炭供需新常态,也是价格新常态,更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煤企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新常态。
煤炭市场供给过剩众所周知。原本竞争力强、能带来更多利润的民企却常常受限于银行贷款、政策支持,资本追逐利润的原则失灵。
综上所述,破解煤炭困局,唯有市场之手。在限制产能方面,监管层面,要求煤矿按照核定能力生产、未核准但已建成的煤矿不得生产。煤炭市场寒风凛冽,国家层面及多个煤炭大省奋起自救,纷纷出台煤炭救市政策,希望煤价能就此止跌回升,希望煤企能够扭亏为盈。国有企业利用政策、资金优势,轻而易举获取大量优质煤炭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唯有市场之手,才能让煤企应用新技术、立足新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市场下,能按核定能力生产的矿井大部分都是老矿井,生产成本高,产一吨亏一吨,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建矿井和现代化矿井,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核准,生产成本优势因限量而未能得有效发挥。违背了以销定产的买方市场原则。唯有市场之手,才能让煤炭产能真正瘦身,才能让煤炭企业真正强身。
目前看来,在煤炭供需求进入新常态之后,市场机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三、煤炭需求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失灵。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而国有企业又承担着过多的就业和其他社会责任,市场意识不足,主动创新不够,竞争力不强,简单地认为国家企业、国有大企业是不会倒闭的,政府不会不管。国有企业因其本身的国资背景,在政府支持、银行授信、资金获取方面先天优于民营煤企
此外,煤炭行业的价格战也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去年先后出台了商品煤管理办法和标准,我们把6种微量元素列入了商品质量标准,这对提高商品煤质量非常有效。原因是经济增速在不断地放缓,电力、钢铁、建材分别下降了6%、2.8%和8.8%,耗煤量大约减少了1.1亿吨。另外整个钢铁行业的煤炭需求基本持平或略有减少,建材行业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从产量情况看,今年前7个月完成了21亿吨,同比减少1.18亿吨,降幅5.3%。另外煤炭是上游行业,煤炭和化工行业是相互依存的,应加快煤化工一体化,互助互利。
过去每年的煤炭消费增量是2亿吨,今年上半年就减少了1.1亿吨,反差非常大。近年来煤炭行业出现了诸多问题,国务院非常重视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了很多文件,这些政策正在积极地推动和落实。
企业的现金流紧张,拖欠工资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对78个企业进行了跟踪调查,有40家企业出现了这种情况。基本内容有四个严格治理(即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建设和生产、严格治理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治理劣质煤生产、进口和使用)。
如果国家稳增长的措施逐步显现,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速,那么工业可以保持增速,煤炭需求也将好于预期。港口方面增幅也在下降,前几个月下降了7.3%,库存仍在高位,其中煤炭企业库存一直维持在1亿吨左右。
另外企业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和进展,煤炭的流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虽然我们加大了进口限制,但进口煤依然有价格优势,煤价形成机制发生变化之后,汇率贬值3%,对进口有影响。由于行业不景气,炼焦煤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今年前几个月降幅已达13.4%。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转型,从而获得更大发展。
中煤协也做了一个预测,我们预测的基础是2013年煤炭产量在40亿吨左右,有关部门预测是42亿吨或更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必须做好能源大文章,将煤炭的有效利用作为基本流程。
另外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国内煤价降了,国际煤价马上跟着降。另一方面,体制机制的约束依然存在:税费负担重,煤炭物流成本高,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
从中长期看,煤炭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第一是产业在向西转移,第二规模向大中型转变,模式是依靠科技创新,安全、绿色、智能高效转变,现在有很多千万级的煤矿,完全实现了无人控制。
今后煤炭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少?各方面的预测有很多,大都在45亿吨到48亿吨之间。而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国有控股煤炭企业2015年上半年利润只有6.2亿元。今年以来,煤炭产量虽在下降,但库存居高不下,企业销售越来越困难,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现在的人均效率,按照去年的实际产量和从业人数算,目前我国煤炭的年均产能仅为630吨煤/人。
与此同时,7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当月进口同比虽在下降,但环比却增长了22.8%,原因可能是进口煤价格也在下跌。具体的措施是核查违法违规建设生产情况,对一些违法违规的项目进行问责。
第三,国内市场无序竞争,按照国家证监局的统计,手续不全的建设项目很多。价格方面,煤价最近三年都在大幅度下滑,最低已降到390元/吨,但未来煤价的下降空间有限。
另外控制煤炭生产量,加快结构调整。目前就铁路运输来看,煤炭运量已连续11个月下降,其中太原、呼和浩特、西安的运输量同比大幅度下降。